
《素问・四气调神大论》解读:秋冬养阴的调神法则网络配资
承接上篇春夏 “养阳” 的核心逻辑,本篇以施宣赫老师的视角,拆解《素问・四气调神大论》中秋冬季节 “养阴” 的调神关键,完整呈现 “顺时养生” 的全年框架。
原文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;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”
秋季 “容平”,是阳气渐收、阴气渐生的过渡阶段,“天气以急” 指秋风渐紧,“地气以明” 指万物渐趋凋零,此时养生的核心是 “养收”—— 让身体与情志随自然节律一同收敛,为冬季 “藏养” 打下基础。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 是秋季最关键的作息调整:相比夏季,秋季应提前 1-2 小时入睡(如 21-22 点),借助夜间阴气滋养阳气;清晨随鸡鸣起床,可顺应晨光初露的收敛之气,避免过度贪睡导致气血瘀滞。
展开剩余72%“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” 直击秋季情志调摄的核心。中医认为 “秋属金,对应肺脏,肺主悲”,秋季易生 “悲秋” 情绪,若情志躁动不安,会耗伤肺气,加重 “秋刑” 对身体的影响。“收敛神气,无外其志” 则是具体方法:比如减少高强度社交、避免过度追求目标,通过读书、冥想等安静活动让心神内收,这样才能 “使肺气清”—— 肺喜清肃,只有神气收敛,肺气才能顺畅运行,避免出现咳嗽、咽干等秋季常见问题。
若违背 “养收” 法则,比如熬夜耗阴、情志过度外放,会直接损伤肺脏功能。到了冬季,肺气不足则无法 “奉藏”,肾脏得不到肺气滋养,易出现腹泻(飧泄)等脾胃虚寒症状,这正是 “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” 的深层逻辑 —— 秋季收敛不足,冬季藏养就失去依托。
原文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,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,使气亟夺,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;逆之则伤肾,春为痿厥,奉生者少。”
冬季 “闭藏”,是阴气最盛、阳气潜藏的阶段,“水冰地坼” 形容自然万物进入休眠状态,此时养生的核心是 “养藏”—— 让身体阳气深度潜藏,滋养肾精,为来年春季生发储备能量。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 是冬季作息的核心:需比秋季更早入睡(如 20-21 点),更晚起床(待太阳升起后,如 7-8 点),避免在阳气未生之时外出,防止寒气入侵损伤阳气。
“使志若伏若匿” 是冬季情志调摄的关键,即让心神像阳气一样 “潜藏”,避免过度思虑、焦虑或兴奋。“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” 是形象的比喻:如同拥有私密的满足感,不向外显露欲望,这样才能减少心神消耗,让气血集中滋养肾脏 —— 中医认为 “冬属水,对应肾脏,肾藏精”,肾精充足与否,直接关系到来年春季阳气生发的力度。
“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” 是冬季防护的重点:需注意保暖,尤其是腰腹、手脚等易受寒部位,避免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;同时要避免过度出汗(如剧烈运动、蒸桑拿),冬季阳气潜藏,过度出汗会 “泄皮肤”,导致阳气随汗液外泄,即 “使气亟夺”,违背 “养藏” 原则。
吕景山先生曾针对冬季养生提出 “藏精为要” 的观点,他认为冬季若违背 “养藏” 法则,比如熬夜耗阳、过度劳累,会直接损伤肾精,到了春季阳气生发时,因肾精不足无法 “奉生”,易出现肢体无力(痿)、手脚冰凉(厥)等 “痿厥” 症状,这正是原文 “逆之则伤肾,春为痿厥” 的临床印证,也说明四季养生是循环往复的整体。
核心总结
秋冬养生的核心是 “养阴”,秋季需顺应阳气收敛,通过调作息、宁情志助肺气清肃;冬季需顺应阳气闭藏,通过早卧晚起、藏神保暖养肾精充足。吕景山先生的 “藏精为要” 观点,进一步印证了冬季养肾对来年春季健康的关键作用。整体来看,秋冬 “养阴” 不是盲目滋阴,而是通过 “顺时作息、收敛情志、防寒护阳”,让阴气自然滋养,为全年健康收尾蓄力,与春夏 “养阳” 共同构成 “四季调神” 的完整体系。
下期预告
——《素问・生气通天论》
解读:阳气——生命的根本保障网络配资
发布于:云南省垒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