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根据《卫报》的报道网络配资,华沙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间展厅内,粗壮的钢管交错纵横,这实际上是一个艺术装置的一部分,旨在表现“天然气输送、宣传活动以及阴谋论如何交织在一起”的主题。这个装置实际上是对“北溪-2”天然气管道的一种艺术回应。自从这条连接俄罗斯与德国的海底管道在2021年完工后,原本计划在2022年投入使用,但却在未正式启用前因神秘的水下爆炸而被摧毁。
自2015年开始建设,“北溪-2”管道就一直是波兰关注的焦点,因为它象征着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密经济合作关系。然而,在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,德国放弃了这一合作政策。“北溪-2”管道自爆炸事件发生至今已经三年,这条管道和它的前身“北溪-1”都遭到了破坏。今年初,波兰拒绝将爆炸案的主要嫌疑人引渡给德国,再次引发了欧洲国家间的重大分歧。
刚开始爆炸发生时,许多人怀疑俄罗斯是幕后黑手,但随后的调查结果却指向了乌克兰人可能是策划者。根据《华尔街日报》去年报道,这一行动是由乌克兰商界人士资助,一些乌克兰军官执行的。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最初批准了这一行动,但后来试图叫停,却未能成功。尽管如此,乌克兰政府否认与此事有任何关联。
展开剩余76%目前,德国已经对至少六名嫌疑人发出了逮捕令,其中包括乌克兰潜水员沃洛季米尔·茹拉夫列夫。9月底,他在波兰被捕。德国检方认为茹拉夫列夫直接参与了爆炸事件。德国联邦法院指出:“他是2022年9月在博恩霍尔姆岛附近,参与放置爆炸物的人员之一,执行了必要的潜水任务。”但茹拉夫列夫否认自己与案件有关。
10月17日,波兰法院驳回了德国的逮捕令执行请求——通常在欧盟成员国之间,逮捕令的执行是常规程序。法院认为德国对此案无管辖权,且认为“北溪”管道的破坏是乌克兰在防御性战争中的正当行为。法官达里乌什·武博夫斯基下令释放茹拉夫列夫,并表示:“在战争期间,军队和特种部队对侵略者的关键基础设施进行此类行动,不应视为破坏行为,而是牵制行动,不能算作犯罪。”此判决一出,德国政府对此反应冷淡,未做公开回应。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·默茨的发言人斯特凡·科内利乌斯只简单表示:“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一裁决。”
然而,哥廷根大学的法学教授凯安·博斯指出,欧盟成员国之间拒绝执行引渡请求的情况非常罕见,他对法院判决中存在的“非法律推理”和“近乎政治化的因素”表示质疑。博斯认为:“判决仅用一页纸简单地认为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战争是正义的,这一说法缺乏说服力。”他进一步解释:“如果要将此举归类为战争行为,必须证明该管道是军事目标,但事实并非如此,‘北溪’管道是民用设施,不能随意攻击。”他还认为,德国应当拥有管辖权,因为实施袭击的游艇是在德国租赁的。
波兰总理唐纳德·图斯克在裁决前的公开言论更是加剧了争议。他在社交平台X上写道:“‘北溪-2’的问题不在于它被炸了,而在于它根本不该建。”在法院作出判决前几天,他还公开表示:“将此公民引渡给外国,肯定不符合波兰的利益。”匈牙利外长彼得·西亚尔托对此表示“震惊”,并质疑图斯克的立场,认为他的言论让人担心,是否会有其他目标也被视为合法攻击对象。他在X平台上写道:“有一点很明确,我们不希望看到总理为恐怖分子辩护的欧洲。”尽管匈牙利通常支持俄罗斯,但即使是波兰的部分盟友也对图斯克的言论感到不安,认为这些言论似乎是在向法院施加压力。
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华沙办公室主任彼得·布拉斯表示,图斯克的言论更多是针对波兰国内选民的。波兰的右翼反对党长期以来试图将他描绘成德国的傀儡。布拉斯解释道:“他想明确表态,自己永远不会站在德国一边。”然而,他也承认,图斯克的言论存在问题。布拉斯还提到,波兰国内的讨论反映出一种普遍的看法:即波兰长期以来对俄罗斯的担忧没有得到德国精英阶层的重视,反而这些德国精英对波兰等东欧邻国的态度往往居高临下。布拉斯表示:“波兰人现在有一种感觉,那就是在所有问题上,我们之前总是对的,而德国是错的,这种感觉对波兰人来说非常新鲜。”
今年10月,德国前总理格哈德·施罗德在梅克伦堡-前波美拉尼亚州议会的委员会作证。该委员会正在调查“北溪-2”管道在2021年面临美国制裁威胁时仍然完成建设的相关基金会。81岁的施罗德自2005年卸任以来,曾在多家俄罗斯能源公司任职,包括担任“北溪-2”管理委员会成员。他表示,“北溪”项目是“非常合理”的,并将有关该管道的担忧称为“无稽之谈”。
然而,对于德国精英阶层中的一些人来说,“北溪”项目已经成为德国对俄政策失误的鲜明象征,时刻提醒着他们当时的错误。布拉斯注意到,德国官方对波兰拒绝引渡一事的反应平淡,他认为这一结果可能对双方都有利:“对波兰政府来说,引渡嫌疑人会非常困难;而对于德国来说,在乌克兰正处于战争状态时,公开审理此案也会很棘手。现在,他们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借口。”
目前,调查仍在继续。今年夏天,另一名嫌疑人——前乌克兰情报官员谢尔盖·K——在意大利与妻子和两个孩子度假时被捕。意大利法院已批准将他引渡至德国,但目前仍在进行上诉程序。如果嫌疑人最终被引渡到德国,审判何时开始依然无法确定。德国联邦检察院发言人伊内斯·彼得森表示:“只有在调查完成后,才会决定是否提起诉讼及相关庭审安排。目前无法预测具体时间。”
“北溪”爆炸事件不仅涉及到欧洲多国的外交关系,还在法律和政治层面引发了许多争议。各国在案件定性、管辖权归属及嫌疑人处理等问题上的分歧,暴露了欧洲在对俄政策和安全问题上的复杂局面。随着调查的深入网络配资,更多的细节或许会逐渐浮出水面,但眼下,欧洲盟国之间的裂痕短期内难以修复。如何平衡法律公正、地区安全与外交关系,成了相关国家必须解决的难题。
发布于:天津市垒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